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
[1][2][3][4][5]下一页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