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瓜分孩子们的快乐暑期
全国约2.4亿名中小学生即将放假,教育部于7月9日要求各地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暑期不得统一组织学生集体补课。近日,武汉市教育局也公布新规定:“中小学非毕业年级暑假严禁补课,将与有关部门一起清理社会力量举办的文化补习班和培优班。”
每年暑假前,各级教育部门都要三令五申,想方设法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孩子的快乐暑假仍然在被五花八门的培训班“瓜分”。
一张传单两种表情
7月的武汉,炎热的天气让人们更加燥热,然而比天气更热的,却是社会众多的培训机构对暑期培训市场的“火热”抢夺。7月9日中午,记者路过武汉市水果湖小学附近一路口时,手中迅速被塞了五六张宣传单,上写着“小升初衔接班”、“初升高重点衔接”、“特色英语招生”……这些都是武汉市一些培训学校为小学生、初中生们制定的“暑期学习计划”,他们正在拼抢暑假生源。
此时,正背着书包走出校门的学生和在校门外等候的家长手中,也同样被塞满了这些宣传资料。在接过宣传单的学生和家长中,记者观察到两种情况——把宣传单仔细阅读或装进包里的是家长;而“刷刷”把宣传单撕掉的多是孩子。
据了解,这些培训多是以英语、数学、作文、物理和化学为主的“学习班”,而并非游泳、绘画、舞蹈之类的“兴趣班”,培训费用也因课时多少而变化,一般都在200元至500元之间,也有个别上千元的。
记者拦住了接孩子回家的张晴的妈妈,面对记者的询问,张晴的妈妈感叹:“别家的孩子都在补,我们也不能不补啊!”她准备给孩子报英语和数学培训班。
暑假为何这么累
“周一至周三每天上午分别补习英、数、作文,周四、周五上午分别补物理、化学,周六下午游泳……”这是今年即将升入初一的胡洋的暑假“课表”。“孩子的确很辛苦,有时候光是写完学校作业,小脸上都满是倦容,看着让人心疼。但是,看到别人的孩子都在校外培优,我让她成天去玩,那不是让她输在起跑线上吗?”孩子的妈妈无奈地说。
从“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到“初升高衔接”,从“科学课培优”到“物理化学强化班”……记者留意到,这些培训班不仅名称五花八门,课时强度还很大。在武汉市“京锋教育”培训学校,记者看到了开班的课表,表上显示,从7月6日起,周一到周日每天都上课,每次两小时,一名家长对此哭笑不得:“本来孩子在学校还享受‘双休’,放了假反而休假还‘缩水’了!”
“这样过暑假,我宁愿回学校上课!”在采访中,许多孩子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好不容易盼到一个暑假,却被“补习班”瓜分,孩子们自然有怨言。
武汉市教科院专家李正洪指出:“适当参加一些补习班,为新学期作准备打基础,无可厚非,但切记不能因此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这样反而得不偿失!”李正洪认为,学生刚进入小学、初中或高中,学校一般都会给一个月的适应期,帮助孩子调整,“与其用两个月的时间补知识,不如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加强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才是终身受用的好习惯,也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保证!”
把童年还给孩子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也有部分家长适度地给孩子一些自己支配的时间。
“能自由地打打球和游泳,我感到很快乐。”武汉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的小张说道。虽然还不到1.60米的个子,手臂瘦瘦的,但看到记者,正在打篮球的他投球投得更加卖力,还不时冲记者笑笑。据悉,今年暑假,小张除了7月中旬到8月要参加在水果湖开设的游泳培训外,基本上都是玩,8月份还能和父母回老家。
“参加游泳培训班也是因为孩子对游泳非常感兴趣,同时也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小张的爸爸说道。
采访中,许多家长表示,希望社会有关部门暑期免费开放青少年宫、体育场馆等场所,能让孩子安全、健康地过一个假期。
武汉大学教科院院长程斯辉指出,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使孩子失去了童真和快乐。而身为家长,应该把童年还给孩子,让他们享受本该属于这个年龄的快乐……(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张闻)
《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1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