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幼教培训网(中国幼儿教师培训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注册登录
异想天开话“创造”——在音体美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来源: 时间:2018-01-13 17:17:09

异想天开话“创造”

——在音体美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摘 要:创造力概念界定有很多,在音体美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有其可行性;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机之一,抓住教育契机很重要,在音、体、美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能力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本文从幼儿的能力、技巧、动机、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音体美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力; 音体美活动; 技巧; 动机; 态度

  一、创造力概念及幼儿创造性行为表现

  创造力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众说纷纭。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是各种能力、各种促成创造思维质量的集成。库比说创造力是发现事物之间新联系的能力。泰勒认为创造力是对经验的重新整合。May 视创造力为“既有的状况加入一些新成份的过程”。Paul Torrance 提出“创造力”是指能制造出新颖或是独一无二事物的能力。

  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幼儿的创造力一般具有主动、自发和在特定情形下随时可能发生的特点。老师有义务帮助儿童实现其创造的可能。他们的创造性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好奇好问。对身边的事物寄予强烈的关心,有很强的求知欲,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这种好奇心是创造的巨大动力,是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 显现求异。常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搭建房子、自制玩具等。有创造力的幼儿往往会干出一些奇特的事情来,因为它不受局限。

  * 思考多维。 发散性地思考问题,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 想象丰富。 呈现特有的“泛灵性”思维方式,为联想、想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

  * 模仿拓展。模仿中渗透新的思路和情节,融入情感元素,展示另一个场景。

  二、音体美活动中创造力培养的可行性

   音体艺综合活动中大部分属创造性艺术活动,这其中,创造想象尤为突出,而创造想象正是创造力的支柱。

  2.1通过唱歌、律动、舞蹈、打击乐、欣赏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如播放中外名曲或儿童歌曲,让幼儿想象乐曲表达的意境,并随音乐舞蹈;鼓励幼儿自编歌曲;按自己的感受打奏乐曲;合作创编音乐剧展示自我等。

  2.2通过欣赏名画、听音乐绘画、趣味添画、制作玩具、创意情景等美术活动手法来挖掘幼儿的创造力。

  如给幼儿各类几何图形,请他添上几笔成为一些形象;又如幼儿在进行《运动的人体》创作活动时,我们营造了创意的情景,让幼儿展示多种运动的动作,采用创造性的手法画下动态,幼儿的新颖方法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有借助外轮廓描下来的,有做模特供观察写生的,有躺在一边供“对比”制作的。幼儿们绘制出打篮球、打羽毛球、球操表演、剑术表演、体操、踢足球、举重等十个不同运动的姿态,栩栩如生。幼儿们还在材料上进行创新,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环保材料进行装饰和加工,达到了让他们自豪的效果。

  2.3提供宽松的活动环境,用不同的运动器具探究玩法,借助身边实物开发玩法,挖掘内容的拓展空间,推动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如用报纸做的纸棒开展走、跑、跳、爬、钻等游戏活动。

  三、在音体美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最近,创造力更进一步定义为能力、技巧、动机和态度的整合,它们被视为构成创造力的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教师的创造力意识、创造力水平以及培养幼儿创造力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创造力挖掘。所以,我将从能力、技巧、动机、态度等角度入手,介绍在音、体、美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做法:

  3.1 能力——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它包含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造性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研究证明:幼儿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系统培训加以提高的。

  3.1.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包含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聚敛性思维,是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筛选出一种最优化解决方案的思维。

  如主题活动《小猪盖房子》,主要目标:一是鼓励幼儿观察生活中房屋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喜好画出不同房屋的图样;二是鼓励幼儿运用不同材料建构不同的房子,通过“搬”“运”活动发展幼儿上下肢大肌肉的运动能力,通过“盖”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协调性;三是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一阶段是美术活动。教师先引导幼儿通过实地观察、听故事和看图片,了解房屋外形、建筑材料、建筑方法,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房屋有高、矮、方、圆等变化。通过交流思路和草图设计,幼儿根据喜好画出草图:有细细长长、矮矮宽宽的房子外型;有尖尖的、起伏的房顶;有玻璃的、树叶拼成的房子等等,展现了他们喜好的多样性。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发现盖房子的模式、建筑用的材料都有很多种,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是发散性思维。

  第二阶段是体育活动。实际建构时,幼儿发现在众多的模式中最终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聚敛性思维。

  这两种思维形式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进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可以进行。如引发幼儿思考:一形多物、一物多形、一物多玩、一因多果、一题多法等;还有逆向思维、类推联想的训练、开发右脑等。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右脑对创造活动有举轻重的作用。它是处理表像、执行发散思考的中枢,具有主管人们的想象、做梦、发现隐蔽关系等功能。在解决空间问题等方面的功能远远超过左脑。

  3.1.2 动手能力的培养

  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表现在动作发展之中,动作的发展表现在动手能力上。要培养动手能力我们先要了解幼儿手部动作发展的特点规律。3岁幼儿的手、眼、脑简单协调,已经能随意摆弄物体;4岁幼儿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已经显著发展,精确动作的准确性和双手的协调性已经发展起来。5、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多种手工制作的能力。

  据此,综合活动《树林真好玩》就是先让幼儿设计制作动物、大树头饰,然后再利用头饰进行创造性游戏。这里的画、涂、剪、贴、戴、模仿表演等动作的协调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3.2 技巧——基础,是顺利进行创造力活动的保证

  幼儿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表达他们的创造潜能。分析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活动氛围和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 如提供玻璃杯和水鼓励幼儿探索不同音高;提供水粉颜料调试新的颜色。使幼儿会萌发更多独创的想法。

  3.2.1储存一定的认知经验才能更好地引发幼儿创意活动

  如音乐游戏《毛毛虫和蝴蝶》,该活动的目标:一是感受两段乐曲的快慢;二是用身体动作创意地表达乐曲不同的风;三是体验忧伤和快乐的情感。我们先让幼儿对毛毛虫蜕变蝴蝶过程的知识经验了解和积累,为幼儿在音乐创意舞蹈活动的顺利奠定了基础。然后幼儿将自己的经验用肢体变现出来,幼儿展示出来的动作就丰富生动、千姿百态了。这个活动案例体现了知识经验是创造力活动的基础,以及创造力和知识经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

  3.2.2游戏化的活动将技能练习和创意活动自然结合
     年龄小的幼儿,模仿仍然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方式,但创造的习惯也应从此时开始培养。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情绪愉快饱满,思维想象可以无拘无束地发挥。

  如涂鸦活动《小鱼和渔网》,其活动目标:一是在织鱼网的游戏中练习画交叉斜线。二是在技能练习中体验创意活动的乐趣。老师弹奏 “水里的鱼儿”带领幼儿进入小鱼世界,幼儿扮演小鱼随音乐舞蹈.老师扮演渔夫随着音乐与幼儿一起玩捕鱼游戏.结束后老师与幼儿一起观察鱼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鱼儿在网内不能游出来?幼儿发现鱼网的 “窿”很细所以鱼儿不能游出来。随后老师向幼儿介绍交叉斜线,再提供多种物料 (雪梨网、纸条、尼龙绳等),鼓励幼儿拿取不同的物料尝试用斜线交叉的方法摆放鱼网。老师用童话情境语言提问幼儿:鱼网想跟小鱼玩游戏,小鱼喜欢怎样的鱼网?启发幼儿以自己的兴趣经验设计鱼网。因为幼班知识经验浅创造力水平较低,因此只限于颜色的范围创作和想象。一位幼儿说要用彩虹的颜色做鱼网,另一位幼儿说要用绿色做鱼网,因为自己喜欢绿色所以小鱼也会喜欢。当老师取出水彩笔和蜡笔,幼儿就很有信心地在白画纸上练习画鱼网了.我感到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技能,改变了幼儿机械获得技能的习惯.在幼班开始注重培养幼儿创造的习惯,相信随着他们年龄不断增长和知识经验不断丰富,创造能力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稿源:
作者:
编辑:shaohai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