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幼教培训网(中国幼儿教师培训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注册登录
大班儿童合群性行为研究-幼儿社会性培养论文
来源:[db:出处] 时间:2006-02-07 14:28:15

人是通过和他人的交往,在得到他人的认同,为他人所接受的过程中,发展着他(她)的思想、感情和知识经验的。可以说,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时期,是人与交往、形成各种各样关系的开创时期,他们的社会化技能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尚处在最初的发生阶段。这个时期幼儿合群性的高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他们成年后合群性的高低。所谓的合群性(Affiliation),是指个人积极接近他人和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认同的趋势和势向,以及被他人所接受的过程。因此,本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对幼儿进行合群性的测验,来了解现阶段大班儿童的合群性原因以及交友的方式和心态等,以便教育实施者和家长在了解孩子的交友心态下,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一、幼儿合群的主要原因一般的也是比较平常的儿童交往心理与行为主要是受儿童的年龄、能力、性别以及他们的兴趣的影响。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由活动时间来观察,这一群一组很明显地区分开来,也有一部分幼儿总是围着领头的幼儿转。所有这些都像一些教育学家所说的那样,友谊依赖于许多可变的因素,即包括年龄、性别以及社会能力的相似和难以分析的个人吸引力的特征(Young and Cooper)。由于现代儿童生活在信息社会中,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刺激、各种影响,特别是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周围人们与事物对他们的影响,使他们开始对某人产生好感。因此,在一般的合群原因的背后,还有许多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原因。1、助人。既然能帮助别人,那么这个孩子在某一方面肯定是比较有能力的。但最主要的是他(她)具有爱帮助别人的优良品质,所以那些被帮助的同伴说:“我觉得她很好,对我也很好,经常帮助我,后来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我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很大方,不会生气。”还有的说:“我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很谦让我,所以我和他做朋友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女孩说:“当我每次找不到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就请XXX帮忙,他总能帮我找到。”当我单独问这位XXX时,他的回答和小女孩一样:“XXX找不到东西时,总是要我帮她找。”这使我想起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在学前年龄阶段形成亲密的友谊,也有能力和需要的因素。这使我了解到,此时的儿童交友心理与行为不是非常简单了,而是他们知道通过给予同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帮助来表示友谊,并在需要时给予安慰。2、无主见。这一类的孩子在开始时没有固定的朋友,一段时间和这个好,一段时间又和另外群体的小朋友好。而这些群体的小朋友对他的存在与否也感到无所谓。他总是在寻找自己的伙伴,在终于找到固定的朋友之后,我们问及原因,他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反正他们和我好,我就和他们好。”这一类孩子交友即没主见也较被动,显然比例很低,但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3、威胁、被迫。有小朋友说:“XXX经常借东西给我,他说要我跟他好,不然的话,他不跟我好,也不借东西给我了。”类似的情况不少,有的小朋友向同伴请求帮助,而对方交换的条件就是“你要和我好。”出于无奈,他们也成不好朋友。不管这“好朋友”的性质如何,但终究他们经常在一起玩。4、受成人影响。二年下来,家长之间也有的接触很多的,他们的话题主要是围绕着孩子,久而久之,他们的接触影响了孩子,孩子在班内也成了好朋友。应该说这群孩子的家长,非常重视群体对孩子的影

[1][2][3]下一页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稿源:[db:出处]
作者:admin
编辑:shaohai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