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和教师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
忽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幼儿在被问及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应该谦让、合作、帮助、有礼貌时幼儿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但在情境实验和自然观察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的却非常少,这说明幼儿的认知与行为有严重的脱节现象。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两点是直接涉及到我们的教育方式。
其一,是教师偏重言语指导。平时自己说的多,让幼儿看的少,做的更少。 很多教师以“成人”的眼光和要求来教授孩子,孩子们只是听到要这样做、要那样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孩子们究竟做了这些不该做的事以后后果会如何,他们不知道,也不了解。时间长了,也养成孩子做事依赖性强、凡事都要老师或家长先讲,而我们只要照做就行了,更有的孩子时间长了,就把老师的话当成“老和尚念经”一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如在孩子握笔时,有的教师一味地强调握笔要正确,不要太短,不要太长。那么究竟抓到什么位置才叫短,抓到什么位置会嫌长呢?不妨给孩子一支笔,如果他抓长了,那么力量就不会集中在笔尖上,因此也画不出实实在在的线条来。如果他抓短了,那么手指头就会先于笔尖而触到纸,这样也写不出什么字来。这样自然而然地他就会将笔抓到比较合适的地方。这不比言语教导起到的效果更好吗?
其二,是措施存在着即时性。缺乏系统性、持久性措施,往往只是产生暂时效应,不能使孩子真正从情感体验、意志出发来理解行为。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谈到的教师的要求和交代不明确、不具体。所有的要求只是一时性的,今天重视这个了,明天又注重那个了,时间一长发现哪个要求都提过,但具体落实的效果怎样,孩子受到启发和教育了吗?如培养孩子正确的坐姿,有的老师在第一天交代了身体、腿、脚、头、眼睛要怎样;第二天就只关注身体和腿、脚了;到了第三天也许就会只关注小脚了,而眼睛看的方向、身体的弯直、腿的摆放就都忘记了提醒和交代。我们面对的是低幼儿,平时的一日生活行为要不断提醒,长期要求,这样孩子的注意力才会集中,要求才会到位,孩子的行为习惯也会好起来,才会变的持久。
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和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鉴于以上原因,我们依据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实践原则,寓行为培养于实践活动之中。在实践中不仅向幼儿传递社会认知、观念、技能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
[1][2][3][4]下一页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