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幼教培训网(中国幼儿教师培训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注册登录
学前教育应严禁“超、灌、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启示
来源:[db:出处] 时间:2019-11-12 12:15:15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着“超、灌、刻”的现象,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在理念层面对改善学前教育现状,杜绝“超、灌、刻”的教育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里程碑,至少在三个层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指南》是中国加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遍及全球”项目的直接成果,意味着中国学前教育不仅顺应了世界时代潮流,更是开始了与国际教育高层次的深入对话;其次,《指南》是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尤其是过去1O年发展状况深刻反思的结晶,意味着《指南》的精神与中国国情相符合,更是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O】41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第三,《指南》不只是针对学前教育机构和从事学前教育的专门人员,而是寄希望于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学前教育达成共识,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三位一体”合作共育局面的开始。
《指南》明确指出,其目标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核心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但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超、灌、刻”的问题突出,《指南》对应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积弊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应严禁“超”
在“应试教育”“教育功利化”等思潮的影响下,让学生超前完成学习内容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完成小学学习内容,在初二就完成初中的学习内容,在高二完成高中的学习内容,甚至是“小学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这种“超前教育”的做法使学前教育也深受其害,具体表现在:幼儿园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学科知识,或是让幼儿过早地接受专门的技能技巧训练,如弹琴、跳舞、唱歌、绘画等。这种做法让幼儿背负了沉重的学习压力,让家长和教师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其实质是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顾及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不良后果。
已有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超前教育”的做法将使幼儿“超负荷”,危害幼儿身体发育,如大脑均衡发展;[1]易使幼儿缺失最重要的早期经验,[2]使幼儿错过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许多关键经验的获得,使幼儿本应在幼儿园就学会的反倒要到大学乃至参加工作以后到社会上去补,有的甚至根本无法弥补;会让幼儿误解学习,丧失学习兴趣,产生挫败感、不自信等;会使幼儿发展片面,不协调。只注重眼前利益、不利于长远发展的教育行为其实早就受到了教育思想家们的批判,如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就曾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3]
鉴于对这种弊端的深刻认识,《指南》明确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也就是说,作为我国学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园教育,应切忌抄近路、拔苗助长;切勿走捷径、急功近利,而应遵循规律,善于等待、积极“慢长”,让幼儿充分沐浴成长的阳光雨露,感受成长的快乐与美妙。[4]
二、学前教育应严禁“灌”
传统教育理念往往将学习等同于上课,将学生视为“容器”,将教师视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最突出的做法就是“填鸭式教育”。学前教育受此影响,在教育实践中也出现诸多偏差:一是在幼儿园是要上课的,尽管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倡导以“活动"来替代上课,但仍改变不了上课的事实;二是将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视为各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且绝大多数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具体表现为:幼儿园几乎将集体教学视为惟一的“法宝”,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则必须按部就班地完成相关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幼儿教育‘禁书令’没多少人买账”;[5]生活与游戏被拒之门外,玩与学截然分开,学习与生活剥离。幼儿园提供给幼儿的玩具、学具非常有限,提供给教师的只是黑板、粉笔,幼儿只能听教师讲、看教师写,间接学习成为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直接学习、自我教育无从谈起。一些民办幼儿园教室的墙上甚至都贴着拼音识字表、加减法计算表、英语单词等,大部分幼儿园的上课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小学相似。[6]
事实上,幼儿自身就是一部最为生动的教材。幼儿的生活本身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只有服务于幼儿更好生活的学习、只有紧贴幼儿生活实际的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学习。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能产生最为持久的效果。幼儿的学习必须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得自己亲口尝一尝”,即幼儿只有通过亲自感知、自主操作才能进行真正有效的学习,否则就是无效学习,甚至是负效学习。为什么有的幼儿背诵数以百计的唐诗宋词、英语单词,时间稍微往后就忘记得一干二净呢?罪魁祸首即在于“灌”,类似的学习对幼儿来说不仅是无意义的,而且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因而,《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并非等同于知识灌输,[7]幼儿园教育必须适合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不要盲目施教,以免造成“有心栽花花不成”“好心办坏事”的状况。
三、学前教育应严禁“刻”
在分数就是指挥棒、标准答案至上的教育传统中,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子。学校对每个学生的要求一样、期望相同,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像是工厂流水线制造出来的产品。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学前教育同样追求整齐划一,幼儿回答教师提问异口同声一个答案,幼儿绘画不约而同与教师示范一模一样,发出不同声音的幼儿往往被拒绝、被纠正,好与不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于是,在教育实践中当幼儿说雪是蓝色时,常被指责为瞎说;当幼儿把苹果画成方形时,被要求仔细观看实物、重新画;当幼儿不能完成相应年龄段的指标,如拍球、跳绳,便被辱骂、讥笑、要求反复训练等。不能不说,上述种种现象都是“刻”惹的祸。正因为如此,《指南》的制定者为避免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有教育体系存在弊病的负面效应,用心良苦地将国外都称之为“标准”的说法改成“指南”,为的就是希望不要逐一对照《指南》条框刻画所有幼儿。
因而,《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事实上,世界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找不出两个相同的幼儿,人们应该用一种发展的、差异存在合理的、个性化的眼光来看待幼儿成长。这样,童年就真正如童话一般,让每个幼儿拥有一个精彩的开始,让每个幼儿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岳慧兰,刘云艳.认知神经科学视域下的婴幼儿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12,(1O).
[2]刘占兰.“小学化”带来对幼儿永久伤害等两则[J].幼儿教育(家教版),2012,(11).
[3]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1.
[4]胡金波.积极“慢长":幼儿教育的真谛[N].中国教育报,2013—1—6.
[5]李光明.安微幼儿教育“禁书令”没多少人买账rNl.法制日报,201O一9—21.
[6]张磊.抢跑不一定能抢得先机[N].大庆日报,2011—11—18.
[7]学前教育并非等同于知识灌输[J].乡村科技,2011,(5).
稿源:[db:出处]
作者:admin
编辑:shaohai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