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观开始是教育的关键
来源:[db:出处] 时间:2019-11-12 12:15:15
别把概念强行塞给孩子
由于我们智力的本质使然,概念应该来自我们对事物的直观认识,之后经过抽象这一过程。因此,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认识的。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事物的程序和方法称为自然的教育。
相比之下,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对这一直观世界获得某种泛泛的、普通的认识之前,就通过阅读、授课等手段,强行把概念塞进我们的脑袋。经验随后会为这些概念提供直观认识,但是,在此之前,我们会在运用这些概念时出现失误。这样,我们对人、事的看法、判断和处理都会出现错误。教育也就以这样的方式制造出偏差、扭曲的头脑。
因此原因,我们在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大量阅读,但随后踏入社会时,我们却表现得有时候像个怪人,有时又跟一个白痴差不了多少;在某一刻很紧张拘谨,另一个时刻却又相当冒失莽撞。我们的头脑充满着概念,并跃跃欲试地运用这些概念,但在套用这些概念时似乎总是颠三倒四。这是搞乱了从根据到结果的顺序所引致的后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先获得概念,最后才是直观认识——这完全违背了我们智力的自然发展过程。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小孩的头脑。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从直观开始是教育的关键
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指直观经验而非概念)开始认识这一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而这都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到:对每样事物的直观走在这些事物的概念之前,然后是狭窄的概念,最后才是广泛的概念。如果在这程序中跳过了某些环节,就会出现残缺不全的概念,由此又会产生出虚假的概念。到最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因人而异地有所偏差。
谁要是检查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总是要等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以后,有时是突如其来地,我们才能正确或清晰地认识许多很简单的事情及其关联。直到这个时候到来之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总还存在着某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原因就在于我们早年接受的教育跳过了某个需要认识的对象,这有可能是人为的——教育者向我们灌输了虚假的概念,也有可能是自然的——我们本人缺少这方面的亲身经历。
概念和定见应该是直观认识和经验的结晶。直观印象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它们在简洁和快捷方面,不是抽象概念的对手——后者很快就把事情概括打发;所以,要纠正那些先人为主的概念,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或许这工作永远也无法完成。因为直观知识在各个方面都与先人为主的概念相抵触,所以,我们的直观所告诉我们的东西预先就被认定是片面的,或者干脆遭到否定。人们对直观认识视而不见,以保护先人为主的概念免遭伤害。所以,许多人经常终其一生都受着自己定了型的思想的压迫,这些思想也就是由荒唐的念头、古怪的想法、怪癖、狂想和偏见所组成。这种人从来没有尝试过从直观和经验中总结出基本概念,因为一切概念从一开始就都现成地提供给他们。正是这一原因使无数这样的人变得那样肤浅和乏味。
不从复制件中认识生活
所以,从孩提时起,我们就应坚持采用合乎自然的培养知识的方法。概念只能出自对事物的直观,起码概念不可以由非直观素材加以证明。这样,小孩只获得了为数不多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却都是精确和有充足依据的。他们就会采用自己,而不是别人的一套标准衡量事物。他们的精神也就一劳永逸地摆脱偏见,而习惯于对事物的清晰、透彻的判断。
一般来说,在孩子们从生活原型中了解到生活之前,他们不应该从其复制件中认识生活的任何方面。因此,不要匆匆忙忙只是把书本放在孩子们的手中,应该让他们逐步了解事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注意引导他们获得对这现实世界的纯粹的认识,让他们永远直接地从现实世界里提取概念,并根据现实把这些概念组织起来;而不是从别处,从书本或别人的谈话里获得这些概念,然后就把这些现成的东西套在现实生活当中。
稿源:[db:出处]
作者:admin
编辑:shaohai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