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幼小衔接是毕业班孩子的事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越早越好。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
除了相应的入学知识准备以外,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2、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误区三:幼小衔接就是孩子的事儿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家长都需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从心理上和情感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走得更加从容。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同样也不例外。
因此,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让孩子更加从容地进入小学。
首先,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我们可以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了,从而让我们的言行举止发生一些变化。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过来人那里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教训等,比如:主动向家有小学生的亲朋好友咨询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感受,获得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其次,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当孩子入学后,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如: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
因此,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份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以身作则,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误区四: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很多家长只重视对学校的挑选和入学流程,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准备。
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角色和任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老师和同学也会有很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提前做好适应这些变化的相关准备。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2、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
3、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
4、提前试读,让孩子体验一次“实战演习”。
误区五:上小学后不再关心孩子校园生活
小学既是孩子学习历程的真正起点,也是孩子一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学校是继家庭之外引领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既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对父母和孩子有所要求。
要让孩子的幼小衔接更加顺利,家校互动才是最为关键的解决之道。教育孩子,绝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分工协作。
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到位,老师在学校也会更加省心。作为老师,内心都希望所有家长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配合,比如平时督促和检查孩子的作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孩子有事无法到校上课事先请假、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给予积极回应等等。
误区六:孩子不适应就训斥
对于所有孩子来说,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每一个刚进入小学的孩子都需要一段适应期。
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些孩子进入小学一个月就能完全适应,而有些孩子可能就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方面,比如:对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应;
2、学习方面,比如: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对每天要带好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
3、人际关系方面,比如:陌生的教师、同伴,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一种距离感。
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随便责骂孩子;
2、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机会;
3、保持家校联系、搞好家校互动,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
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