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幼教培训网(中国幼儿教师培训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注册登录
中医防秋燥:早饮盐水晚喝蜜汤
来源:[db:出处] 时间:1970-01-01 08:00:00
一场秋雨后,秋天的气息更浓了。秋高气爽,中医认为时下也容易出现“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因此中医专家提醒当心 “秋邪”伤人。燥主秋令 最易伤肺秋季,许多市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心烦、便秘等现象。这些都是秋燥的表现症状。“秋季,早晚温差比较大,中午高温易出汗,晚上天气干燥偏凉,很容易造成气阴两伤,气不够就会有乏力现象。中医有“燥主秋令”的说法,也就是说燥为秋季的主气,因而称为秋燥。秋燥之气最易伤肺。因为肺脏直接与大气相通,且与皮肤和大肠有密切的关系。冷空气到来后,最容易刺激呼吸系统,加上抵抗力减弱,就给病原微生物以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或引发扁桃体炎、气管炎、鼻炎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老人与儿童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历代医学家都认为:秋季养生,重在养肺。秋季养肺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中药调理、饮食调补等。滋阴润肺中医素来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王仕鑫说,秋冬养阴是指秋冬养收敛收藏之气之说,其中的一个含义就是要预防秋燥,滋阴润肺。春夏体热,应该多运动,把体内积热排出去;秋冬体凉,应该休养,防止阳气外泄。“肺乃娇脏,秋燥常能灼伤肺阴,进而引起一系列全身症状。故中秋季节应注意护养肺阴。”“不同脏腑的阴虚证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其治法和用药也有差异。故补阴法有补心阴、补肺阴、补胃阴、补肝阴、补肾阴等。”说起补阴,王仕鑫说,这是中医治疗阴虚证的方法,又称滋阴、养阴、育阴、益阴。属补法。补阴法常用于治疗形体消瘦,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眩晕,耳鸣,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胃中灼热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对付“秋燥”,王仕鑫建议首先要多吃有营养的物质,如百合、银耳、绿色蔬菜、白萝卜、香蕉等,还要多喝水。“预防秋燥也可以用苹果、梨煮水喝,还可以吃一些润燥的中药,如用沙参、麦冬、云竹、百合等做药膳(粥或汤)。”王仕鑫说,“防秋燥还要少吃过油、过甜、过辣、过咸的东西,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甜味饮料;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饮食宜偏寒凉,多吃豆腐、黑豆、梨、银耳、芝麻、百合等。”“建议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
稿源:[db:出处]
作者:admin
编辑:shaohai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