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万 钫 在一次咨询活动中,我接待了一位年轻的父亲。他的困惑是:每当儿子生病,他们都请假在家,对他百般呵护,还恨不得替他生病。妈妈更是心疼儿子,针还没打下去,竟先掉泪了。可是,儿子病一回,脾气长一次,现在稍不顺心就对父母大声吼叫,动辄满地打滚。难道这就是儿子对他们爱心的回报?孩子生病了,父母对他精心呵护不对吗? 接着往下聊,我有些明白这个宝宝“病一场,脾气长”的症结所在了。 妈妈心疼地看着宝宝通红的小脸,一个劲儿地说:“妈妈不好,让宝宝受罪了”;爸爸握着宝宝滚烫的小手不住嘴地说:“打爸爸吧,爸爸不好”。这种“安慰”只能使孩子觉得生病是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生病是大人的罪过。这就难怪,当宝宝烧退了,刚有点精神,就朝爸、妈喊:“我要让全世界的‘奧特曼,都来打你们”。 宝宝生病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因为孩子常常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生病,甚至怕自己死了,再也见不到亲人了,因为到陌生的环境(医院)去接受陌生人的检查,最后再受些皮肉之苦,孩子也会感到恐惧。但是,抚慰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撒气儿”,而是让孩子乐观、勇敢,坚强地对待疾病。 人的一生,也许要经历许多磨难,疾病也是一种磨难。大人发烧感冒了,会用平常心去对待。孩子病了,大人也应该用平常心去对待,并非欠孩子什么。 宝宝生病,为他精心烹制“病号饭”,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像这位父亲所说的那样去哄孩子就不妥了。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妈妈说,这么香的粥,是专为宝宝做的,不许爸爸喝,于是爸爸立刻做出垂涎欲滴的样子。这就难怪,宝宝每生一次病,“以我为中心”就得到了一次强化,不再接受“分享”与“谦让”。 “单向的爱”使宝宝在身体康复后,往往落下心理上的“后遗症”:脆弱、无能、自私、霸道。我想,假若这位父亲或母亲病倒了,还能指望他们的宝宝哪怕是端过一杯水或递过一双拖鞋吗?所以,孩子不应当只知道享有父母给他的爱,而不懂得爱父母,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双向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