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饮食状况与家庭喂养调查
来源:[db:出处] 时间:1970-01-01 08:00:00
[摘 要] 本研究随机选取423户0~6岁儿童的上海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54.8%,中心城区显著低于郊区,非独生母亲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相对更长;43.5%的家庭存在强迫喂养现象,且“定量强迫”显著高于“定时强迫”;对于“洋快餐该不该吃”“甜饮料该不该喝”及“孩子的饮食问题与成人不当喂养之间的关系”等理念,父母认识不清;儿童的饮食状况与父母的喂养理念、强迫喂养行为之间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 学前儿童;饮食状况;家庭喂养一、问题提出 学前儿童的饮食行为和饮食习惯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且与成年后的健康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家长的营养和喂养知识是影响学前儿童营养与饮食状况的主要因素。[1]临床实践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供应的丰富,学前儿童的饮食状况却不容乐观,城市四个月内的母乳喂养率始终难以达标,很多家长缺乏科学的喂养理念与行为、不了解孩子的饮食规律、为孩子的“偏食”、“厌食”而焦虑。本研究旨在了解新世纪上海市学前儿童的饮食与家庭喂养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相应的社区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双休日在“社区婴幼儿活动中心”活动的423名0~6岁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涉及上海市“中心城区”(黄浦区、静安区、长宁区)、“外围城区”(普陀区、闸北区、浦东新区)和“郊区”(奉贤区、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三大城区十个行政区。 在查询国内外相关资料[2][3][4]的基础上,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出生与发育情况(如出生时间、孕周、出生体重与健康状况、疾病史、身高、体重等)、身份信息(如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等)、饮食状况(饮食照料者、饮食发展轨迹、日常饮食行为与习惯等);家长基本信息(如年龄、体重、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育龄、月收入、是否独生子女等)、家庭饮食情况(如口味、偏好、日常饮食等)、家长的喂养理念与行为、喂养相关的教育信息(如信息渠道、教育或咨询需求)等。 调查员20名,为事先经过培训的大学生。调查采用调查员与调查对象“一对一”的面谈方式进行,调查表由调查员统一填写。对收集到的资料使用SPSSl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中,男童226名(53.4%),女童197名(46.6%);中心城区85名(20.1%),外围城区127名(30.0%),郊区211名(49.9%);儿童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3岁,占到87.7%;父亲平均年龄32岁,母亲平均年龄29岁;父亲中43.0%为独生子女,母亲中53.0%为独生子女;89.9%的父亲和82.5%的母亲为城市居民;78.7%的父亲和81.8%的母亲是上海本地人;56.0%的父亲与54.9%的母亲为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46.8%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一)学前儿童饮食状况 总体上,4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为54.8%,混合喂养为30.8%,人工喂养为14.4%。三个城区相比,越是“市中心”的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越低:中心城区为43.6%,外围城区为50.0%,郊区为62.1%。经X²检验,郊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外围城区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而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郊区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 总体来看,上海学前儿童平均在出生后6个月断母乳,4个月用奶瓶,19个月停用奶瓶,5个月用小匙喂并添加米糊等,15个月开始在帮助下自己用小匙吃。经F检验,在用奶瓶、用小匙喂和用小匙自己吃等方面存在区域间差异。结果表明:郊区儿童比中心城区、外围城区的更晚用奶瓶;中心城区儿童比外围城区、郊区的更晚用小匙喂;中心城区比外围城区更晚让儿童自己用小匙吃(具体见表1)。表1 学前儿童早期饮食发展轨迹(月龄,M±SD)中心城区外围城区郊区总体F值断奶6.45±3.475.67±3.456.22±3.206.10±3.331.40用奶瓶3.95±5.243.14±3.944.67±5.214.07±4.913.68*停用奶瓶16.68±7.5118.82±8.0119.19±10.3118.61±9.040.63用小匙喂5.69±1.794.87±1.605.18±1.735.19±1.735.64**添加米糊(半固体食物)4.98±1.264.69±1.404.79±1.244.80±1.291.18小匙自己吃16.19±4.2914.53±3.5615.57±4.4015.38±4.173.64*
稿源:[db:出处]
作者:admin
编辑:shaohai
无相关信息